海南:构建多层次信用等级 将无形“软约束”变为有形“硬抓手”
来源 :海南日报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9-06
游客邓先生到五指山红峡谷漂流景区游玩,享受到门票立减10元的优惠;文昌市民林先生到医院看病,从挂号、缴费到取药,全程获优先服务;在工作人员的上门帮办下,三亚个体工商户林女士足不出户便办好了瓶装液化气经营许可……
享优惠,少排队,免跑腿,咋办到的?
翻看他们的“金椰分”,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信用分足够高。
信用+旅游、信用+医疗、信用+政务服务……随着“诚信海南”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如今在海南,“信用+”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正让信用变得越来越实用。
信用越好,办事越便利。反之,则处处受限。不难发现,当信用真正被用起来,无形的“软约束”转化为有形的“硬抓手”时,一个以信为基、互信共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也在加速形成。
信用成了“硬通货”
让贷款很流畅、办事少排队、消费享优惠,不断打开惠企便民新场景
企业想要扩大生产规模,资金紧张怎么办?不久前,海南祥沣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滨在“海易信”平台提交贷款申请后,仅用一周时间,就拿到了一笔40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
之所以整个过程如此顺畅,是因为该公司的信用报告够“干净”,在申请贷款、发行债券、参加招投标等方面享有主动权。
但信用的价值,绝不局限于金融领域。
是否受到过行政处罚,有无按时足额交费缴税,贷款是否按时偿还……日常生产生活中,企业或个人的信用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在纵向覆盖全省19个市县信用平台、横向归集省级52个部门的信用数据后,如今,海南构建起全省一体化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各类公共信用信息达4.8亿条,基本覆盖经营主体、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和自然人等各类主体。
“全省一张网”,推动公共信用信息从共享到共用。怎么用?近年来,海南省各地各部门因“信”施策,持续拓展“信用+”应用场景——
从“资料不齐不办”到“承诺替代报送、资料留存备查”,目前海南省已推动负面清单外的200余项涉税业务实现承诺办理,大大缩减A级纳税人的办税时间成本。
好信用就像是一把“金钥匙”,打开的不仅是企业的便利之门。
办事少排队、消费享优惠、住宿免押金……自从发现信用能“变现”,海口市民赵萌萌如今出门办事或游玩,必不可少的第一个动作便是打开“金椰分”平台。
自上线以来,“金椰分”平台已开发60个应用场景,推出500余项信用服务,覆盖行政审批、交通出行、酒店住宿、景区旅游等18个领域,并与一批联盟城市实现互认互通。
“信用越高,享受到的服务越多。”赵萌萌说,这也让她愈发珍惜自己的个人信用分。
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守信激励场景中,“信用红利”持续惠及各类社会主体。而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网不断织密,“信用+”也不断融入更深层次的社会治理——
从海南省已发布的15批次制度创新案例中,有16项与信用密切相关;到“信用镇”“信用村”“信用社区”的不断涌现,多市县全国城市信用排名持续上升,海口获评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再到开展信用应用创新“揭榜挂帅”活动,力争今年推动建设100个信用应用场景……
以“一根针”巧穿“千条线”,如今在海南,信用正切实成为生产生活的“硬通货”。
以信用精准“画像”
构建多层次信用等级,让服务更“精细”,监管更“精准”
万宁市民黄范打算在当地经营一家茶楼,因信用良好,享受到“信用+免审”的秒批服务。不用提交繁琐的证明材料,不用多次跑、来回跑,仅等了10分钟,她便当场领到食品经营许可证。
而在过去,可能至少要等上10天。
从10天到10分钟,审批速度之变,归根结底是服务理念之变。
“过去,企业要想进入某个行业,事项多、环节多、材料多,以至于‘准入不准营’的困局频频出现。”在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将‘善意假设’落到实处,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保障“放得开”。
怎么个“善意假设”?不再拘泥于事前的“守门式”审批,海南以一系列实践探索给出答案——
从告知承诺事项拓展至111项,到创新推行“信用+免审”政务服务新模式改革,再到在全国首个推动承诺即入制落地、出台承诺即入制立法,海南省各地各部门将信用信息嵌入审批流程,组合使用“承诺办”“容缺办”“先证后验”等方式,构建起多层次的信用审批新格局。
随着“一摞摞材料”变成“一纸纸承诺”,准入准营的市场之门自然变得越来越好进。
不过,善意假设,放宽门槛,并非无条件。红、橙、蓝、黑,这是海口为办事人给出的信用等级标签。“只有达到一定信用等级,才能享受加速审批、容缺承诺等服务。”海口市营商环境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此一来,信用便兼具了“风险防控网”与“服务加速器”的功能。
目前,这一按信用等级分类实施审批的服务模式,已在全省铺开。
当大数据为企业群众自动生成“信用画像”,因“信”而异的又何止审批服务。
承建项目获得省级优质结构工程表彰,加1.5分;承建项目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加3分;未采取有效防尘降尘措施,扣1分……打开海南省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会发现全省各类建筑市场主体都被贴上了A、B、C、D不同的“信用标签”,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举一动”,也都被量化成了不同的信用分值。
“根据这一信用评价结果,我们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招投标管理、资质资格管理、动态监管检查、工程担保与保险、表彰评优等方面,对各类建筑市场主体实行差别化监管。”省住建厅建筑市场监管处处长王博举例,譬如企业或从业人员的信用等级越高,职能部门对其监管检查的频次也就越低。
目前,海南省已累计为2.1万家建筑领域企业建立信用档案,采集记录信用信息约1.4万条,并开展了13期信用阶段评价。其中,对D、E级企业的监管频次占企业总监管量的76%。
靶向发力、精准监管,这一过程中,受惠的绝不仅是企业。
“对高信用低风险的经营主体不打扰、少打扰,意味着我们可以腾出更多监管力量,加强对高风险经营主体的重点监管。”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已在16个监管领域实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结合,实施差异化抽检。
监管效能如何,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22年,省市场监管局对广告行业低、中、高风险经营主体的随机抽查比例分别是1%、3%和30%,发现问题的比例分别为13.78%、14.24%和52.51%。
不难发现,当信用监管向精准发力,问题也被更精准地“揪”了出来。
“目前海南省实施信用监管的领域已超40个,政府管理重心由‘重审批、轻监管’持续转向‘放宽准入、精准监管’。”省营商环境建设厅信用管理处处长廖理华介绍,眼下海南还正持续深化完善“审管法信”一体联动风险管控制度,由审批部门“事前把关”,监管部门强化“前后联动”,执法部门抓好“事后查处”,确保事前事中事后全程闭环管理“无盲区”。
从“失信”到“拾信”
“惩戒”与“修复”并济,让失信主体重新出发
海口市民王力(化名)在购买新能源汽车后,想要申请补贴。申请条件看似都符合,材料也早早递交了,结果公示名单里却不见其身影。啥情况?重新翻开通知仔细查阅,这才发现问题所在: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企业和个人不享受补贴支持。
在海南,失信主体失去的又何止是一份补贴?
去年,海南省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失信惩戒措施清单(2022年版)》,从7大类20个方面,对相关失信主体予以限制或禁入等惩戒措施,包括市场或行业禁入,限制任职、限制享受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等。
“海南省每年核查超4万人次高端人才信用状况,已取消了上百名严重失信人员享受15%个税优惠政策的资格。”廖理华透露,与此同时,海南还推动旅游、知识产权、游艇管理等多个领域采信其他领域信用结果,探索跨领域、跨区域联合惩戒,正持续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联合惩戒机制。
打开“信用中国(海南)”网站,“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公示”几个字挂在最显眼处。
组织“套代购”离岛免税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工程转包、挂靠……目前,海南已依据地方法规认定27个严重失信主体,涉及免税购物、知识产权、绿色建筑等领域,正依法依规予以公示并实施联合惩戒。
失信的代价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失信主体“一棍子打死”。
“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其目的是警示信用主体珍视自身信用。”廖理华说,只要信用主体愿意改善自身信用状况,且满足信用修复条件,信用主管部门十分乐意引导他们依法依规重塑信用。
去年以来,海南某公司由于项目报批不同步、新购置柴油车未及时缴纳车辆通行附加费等原因,受到5项行政处罚,相关信息在“信用中国”网站和“信用中国(海南)”网站同步公示,致使该公司生产经营活动频频受阻。
在积极整改、缴纳罚款,完全履行行政处罚决定规定的义务,达到最短公示期限并依规公开作出信用承诺后,该公司向“信用中国”在线提出了信用修复申请。经逐级审核,5项“信用污点”最终全部撤出公示。
事实上,海南省对满足信用修复条件的信用主体,一直持支持鼓励态度。
来自省营商环境建设厅的数据显示,自2019年7月全国建立统一的信用修复协同机制以来,海南省已累计受理近4000件信用修复申请,为满足相关条件的各类失信主体提供了一条依法依规修复信用的阳关大道。
值得一提的是,信用修复完成后,相关处罚信息不再继续公示,但一定时期内仍记录在后台数据库中。这意味着,信用修复并非简单“洗白”,也不是撤销处罚,而是一个有前提、有程序、有限度的失信纠正过程。
“所以,千万别以为信用可以修复,就放松对信用行为的自我约束。”廖理华介绍,眼下,该厅正联合各执法机关,建立信用修复提醒书与行政处罚决定书“两书同达”机制和信用修复“日清日结”机制,帮助失信主体及时修复信用后重新参与市场竞争。
从事前信用承诺、信用核验,到事中分类服务、靶向监管,再到事后联合奖惩、信用修复……随着“信用管终身”的思路日渐明晰,如今在海南,守信正成为每一个信用主体生产生活的“必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