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以环境信用分级分类提高监管效能
来源 :连云港市信用办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0-07-06
面对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各类污染源和有限的环境监管力量,如何提高环境监管效能,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日前,浙江省推动环境监管精准化、科学化再出实招。伴随着《浙江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生态环境信用“双随机”抽查规则陆续上线,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双随机”监管为基础,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为依据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实现监管方式优化、营商环境优化的“双赢”,助推“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
企业主体、政府监管、环境信用支撑,这一全新的环境监管模式如今正在浙江省各地推广。
“双随机”抽查倒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守信者降成本,失信者付代价
前不久,浙江省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对全市放射源利用单位开展辐射项目“双随机”抽查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地首次在检查对象抽取过程中引入了企业环境信用体系。
工作人员通过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系统,经“创建抽查任务”“按相对原抽取比例”“主体、人员随机配对”等环节后,系统按照5种信用类型企业不同的抽查比例,自主生成一份抽检企业及抽查人员的列表,一一对应、一目了然。
“我市‘双随机’抽查数据库内,涉及到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企业一共有38家。我们根据信用规则抽取了6家,其中A类2家,B类4家,对这些企业放射源应用情况、辐射安全、法律法规落实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抽查结果做了现场反馈。”嘉兴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谢玉春告诉记者,依据企业环境信用风险状况所采用的定向抽查方式,提高了信用高中风险企业抽查比例,可有效倒逼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据介绍,浙江省根据相关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将企业评价结果分A优秀、B良好、C中等、D较差、E差五级。评价结果纳入“双随机”抽查监管,对于信用状况好、风险小的企业,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尽可能地减少对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对于信用状况一般的企业,则执行常规的抽查比例和频次;对于存在失信行为、风险高的企业,则增加抽查比例和监管频次。
“A、B、C、D、E类对象的相对抽取比例分别为 30%、50%、100%、150%、200%,因此,企业想要降低自己的监管成本,减轻监管压力,就必须下大力气改善自己的环境信用状况。”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自生态环境信用抽查规则上线以来,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双随机”共检查抽查企业474家,其中A级92家、B级300家、C级56家、D级19家、E级7家。通过动态、差异化分级分类监管,真正实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
树“标尺”激励企业争做守法典
推动由“惩、罚”到“防、督”转变
“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环境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如同一把“标尺”,在发挥监督惩戒作用的同时,也激励企业争做环保守法的典范,推动环境监管模式从传统的“以罚为主”向“正向引导”转变。
“因为我们企业环境信用良好,很快就拿到了辐射安全许可证,项目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运行。”湖州南方物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原来,这家公司拟在煤山镇长兴水泥至小浦镇码头5#输送机尾部使用矿用输送带钢绳芯X射线探伤装置,需申领辐射安全许可证。收到企业申报资料后,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通过信用平台对企业进行了信用核查,平台显示该企业信用等级良好,可享受审批绿色通道。
根据守信激励要求,湖州市生态环境局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受理和审查,原本承诺8个工作日办理的事项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节省了75%的审批时间。
据了解,对于信用等级好的企业,可在各项生态环境保护许可事项、专项资金发放、科技项目立项、评优评奖活动中获得积极支持、优先安排;对于信用等级差的企业,则从严审批、限制参加各种评优评奖活动。
对监管对象“精准画像”,是环境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的基础。浙江省依托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平台、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浙江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等多个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全面归集生态环境行业监管数据和公共信用评价大数据,自动、实时开展环境信用评价。评价指标涵盖环境守法、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社会责任、行政执法、污染源自动监控、排污许可证执行、生态环境损害等生态环境日常监管重点领域。
目前,浙江全省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企业已近5万家,基本涵盖了生态环境部门日常监管的污染企业。
信用动态修复撬动企业高效能整改
环保意识、监管效能双提升
浙江省环境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以部门协同、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为特点,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部门、跨领域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并形成一股鞭策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环境行为的监督力量。
日前,衢州市某企业领到了由衢州市生态环境局衢江分局发出的《信用修复确认书》,在信用浙江网站上顺利完成了信用修复后,摘掉了“失信企业”的帽子。该企业因危险废物储存场所未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在2017年受到行政处罚,并被列入环境失信主体,在审批、融资、表彰奖励等方面均受限,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发展。
“在得知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环境失信企业‘清零行动’后,我们第一时间向衢江市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咨询,关于材料准备、修复流程、时长等方面问题,他们都耐心解答,并指导我们一步一步完成信用修复。”这家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这次信用联合惩戒事件,自己深刻认识到环境信用的重要性。
如果因环境信用不佳被挂“红黄牌”,浙江省也支持企业主动整改及时提升环境信用等级,对于日常监管发现的不符合管理要求的扣分项,1年后予以清除,对于行政处罚、严重失信等扣分项,1年后企业整改到位可申请修复。引入环境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模式以来,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有34家企业通过信用修复退出“黑名单”。
动态修复撬动高效能整改,差别奖惩推动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还将与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进行对接,拟推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在证券期货服务、融资授信、利率费率、还款方式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范围。